人物 | 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的“副业”
第一次见到杨教授, 他背着一个巨大的书包,个子矮矮,笑口吟吟。翻看他的履历,赫然可见:杨同海,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、美国名校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数学系的副主任、中科院数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奖、清华大学数学千人计划特聘访问教授。
然而他更在乎的名头似乎是:美国家乡教育基金会(“Hometown Education Foundation”)的创立者和负责人。
杨教授说话很快,听者总得全神贯注才不致错过一些重要内容:“基金会是我于2004年创立的,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家乡一些很穷的孩子们完成初等教育,就这样,特别简单。 ”
2004年6月7日杨教授和当时10岁的胡洋鸣(音)
他停一停,继续说:“ 你知道吗?八十年代初,我在宁国市县里的初中教了四年学,我特别理解老师和学生们建立的那种师生情谊。当老师不得不到自己学生家里挨家挨户地催学费,当学生们无力缴费无助又抱歉地望着老师,那种心酸和尬尴永远也忘不了。”
“一开始,我们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们完成中小学学业,从2011年开始,我们又资助了部分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。这个项目创立伊始,我们就与同时成立的宁国市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合作,合作的目的就是要挑选最需要帮助的学生。我们的资助计划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,一直到学生不再需要依靠我们。”
在大学教授学业的同时,杨教授一直亲自跟踪学生的情况,并且在中美两地培养这个项目的志愿者。每年暑假,杨教授都会回到中国,实地走访学生家庭。“在美国,我们大概有十个长期志愿者,包括许多临时或者短期加入我们队伍的人。在中国,我们有两位志愿者主管,也有五十多名志愿者老师。到了寒假,志愿者老师的人数大概是十一位,大学生志愿者有三十多位。有很多该项目的受资助学生,当他们有了能力以后,又回来当志愿者,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。(受助人变成资助人)我觉得这是基金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绩。”
“这些受资助的学生里,有没有哪些故事最让你感动?” 明知这个问题不一定有确切答案,我还是问了。
“很多呢!”果不其然,杨教授开怀大笑起来:“例如有个叫万路的孩子,从小无父无母,是我们最早资助的孩子之一。她高中有一段日子因为和老师关系不好自暴自弃,最后连大专也没考上。这个孩子自己后来反省过来,决定面对事实。她找到我在中国的合作伙伴,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胡寄宁会长寻求帮助。三年后,这个孩子升本成功。大学四年,申请了九项专利,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,拿下了一汽的合同,又得到政府的一百万研究经费。现在他变成我们基金会的资助人了!”
万路和杨教授(摄于2016年夏)
“这些孩子都有很苦的童年,但只要给予一点点帮助,他们就会焕发极大的能量,帮助自己也回馈了社会,最终能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自己。” 杨教授如是说。
杨教授每年暑假都会去探访学生家庭(摄于2016年夏)
“这个基金会从成立以来,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和挫折呢?” 我问。
杨教授想了想,很诚恳地回答:“确实没有。只要符合条件并按照规定,在美国这边设立非盈利性质的基金会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我从一开始就想着尽力而为,所以也没有太多的期望,自然也不会太失望!得到美国国家税务局的批准需要耗费一点时间,但也只是耐心等待而已,谈不上困难。我在中国的伙伴一开始找当地政府合作确实遇到一点小挫折,后来所有难题也迎刃而解了,现在宁国市政府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支持。”
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还发现了杨教授的一个小秘密。在2005年的7月,他曾经接受了器官移植。 “没有那个无私的捐赠人,就没有我的新生命。” 杨教授自述。笔者想,一个得到过巨大帮助的人,也许更能体会助人的意义,也更能坚守助人的承诺。
直至2016年底,杨教授的“美国家乡教育基金会” 一共资助了8711人次的学生,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款项达529万余元。我们祈愿有更多的热心人加入到杨教授的资助队伍,也祈愿该项目能为更多的中国贫困学子燃起信心和希望!
美国家乡教育基金会网站: http://www.hometowneducation.org
作者:Lucy
本文首发于“美国华人”公众号(ID: ChineseAmericans)
请读者广为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。其他媒体如要转载,请联络本公众号。
《美国大学申请全过程 –– 咱家非牛娃的亲身经历》
《普通的优秀,15位耶鲁录取生的申请文书和翔实资料》
本文由作者投稿,内容不一定代表“美国华人”微信公众号立场。
客观、理性、包容
长按识别二维码,加关注
微信公众号:ChineseAmericans
网站:ChineseAmerican.org
投稿、转载授权:editor@ChineseAmerican.org
阅读原文 Read more
美国家乡教育基金会网站: http://www.hometowneducation.org